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材料分析题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做好误服毒物后的措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怎样写案例评价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材料分析题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做好误服毒物后的措施
首先,搞清宝宝误服了什么药,服了多长时间,服了多大的剂量。这对于自己的紧急处理以及医生的治疗都很有帮助。 然后,稀释、催吐和排毒。如果误服的药物副作用很小,而且剂量很少,例如普通中成药或者维生素等,可喂宝宝大量的水,从而稀释药物并及时使其从尿中排出;如果误服的药物副作用大,或者剂量较大,便应该采取催吐排毒的对策。父母应立即用手,刺激宝宝的咽喉部位或者舌根,使其呕吐,从而把胃内的容物排出。同时,喂其大量白开水,反复刺激催吐。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情况比较严重,例如丧失意识,便千万不可催吐,要立即就医。 另外,根据不同的药物,可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降低风险。例如,对于强碱药物,可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橘子汁等,弱化碱性;对于强酸药物,可服用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黏膜;对于碘酒或来苏水儿等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的药物,应立即口服稠米汤或面糊等含淀粉的液体,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 此外,及时送往医院。如果服药时间在4~6小时之内,可立即采用催吐方法进行急救。但是急救措施不等于万无1失的治疗,如果发现宝宝误服药物量过大,时间过长,特别已出现中毒症状,必须立即送宝宝去医院,进行洗胃、解毒的治疗处理。同时,不要忘了把宝宝误服的药物以及吐物的“样品”随身携带,以协助医生的诊断。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怎样写案例评价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1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只有学会了说话,幼儿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才能自由交谈,才能更好的认知、感知、接受和再创造。 因此,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是保教工作人员 的1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发展和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呢?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创造机会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多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兴趣。这样,幼儿的语言1定会得到健康、顺利地发展。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狼孩”的事例大家都知道,所以,为幼儿创设1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和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和语言学习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1、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1)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 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1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冬天,让幼儿去接雪花,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6个瓣,是1片片,1团团飘落下来的,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1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像盐。”春天,观察绿油油的麦苗;夏天,欣赏荷花;秋天,采摘树叶。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种植区糖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1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教师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儿观察得更仔细了,兴趣更浓了。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 nbsp; (2)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 幼儿园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划分。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只是、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语言是连接各科领域的重要工具,各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进行离不开语言,反过来,语言又促进了幼儿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背诵了1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1反3,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上《我给月亮做衣裳》时,有幼儿问:"月亮为什么没有1件合体的衣服?"为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就说:"是呀!为什么呢?"教师建议幼儿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经过1段观察时间后,教师请幼儿说说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幼儿说:"有时像小钩,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半圆……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没有办法给它做合体的衣服。"在实际观察中, 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
3、学前儿童牙齿疾病临床案例
病情分析:你好,你的问题比较笼统,学前儿童牙齿大多是乳牙,但也会有1些孩子已经有恒牙萌出。 指导意见:常见问题主要还是龋齿,牙外伤,牙龈炎症为主。建议注意口腔卫生,少吃甜食。毕竟现在马上就要换恒牙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对孩子牙齿1生健康很重要。
4、学前心理案例分析调查范文
心理学是 教育 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为此我为大家整理了学前心理案例分析,欢迎参阅。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篇1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 言行举止 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 儿童 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1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 1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1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1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1样吗?”我1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1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 反思 。
3、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1人拿着1个碗弯着腰装出1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1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2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1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1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1顿,可又仔细想了1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1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1辈子当乞丐。
4、1名6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453627189。而另外1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1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5、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篇2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1只爬得快,另1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1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 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1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 故事 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 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 经验 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 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xx年春晚,1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 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2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 玩儿了,太好玩了,还 潜水 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1,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 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1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 2】1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1.幼儿的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很想去看望妈妈,受情绪的强烈作用,孩子会出现歪曲事实的反应;2.幼儿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混淆,出现记忆的不精确。】 【案例】中班幼儿小涵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1边画1边念念有词:“我画小白兔??哦,小 白兔吃什么呢?来,吃红萝卜吧??啊,天黑了,要回家了,开火车啦??”她对着画好的小火车开心地说:“你要好好跑啊??我要去小熊家了??”请分析小涵的行为。 【无意想象是幼儿主要而又典型的想象形式。无预定的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0散,仅仅满足 与想象的过程,而且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案例】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1个细长些,1个粗矮些,把其中1个杯子盛满水,当着 4 岁儿童的面把水倒进另1个杯子里,他会认为现在的杯子里的水和刚才不1样多,细长杯子的水更多。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受感知觉的制约,幼儿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带有片面性,所以幼儿更愿意相信看到的现象,于是作出“细长杯子中的水位高”这样的判断。】 【案例】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 4 张图片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1样的,小明的概念掌握的水平强于小强,因为小强的概念掌握是基于事 物的具体特征,而小明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 【案例】要求 4 岁的萍萍和 6 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 4 张图片中取出 1 张与其他 3 张不属 同1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身子、 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分析两名幼儿的反应。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1样的,6 岁幼儿的概念掌握水平强于 4 岁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而 4 岁的萍萍概念掌握的水平还停留在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没有形成类概念。】 【案例】3 岁的海若把吃了1半的巧克力埋在土里,1边埋1边说:“巧克力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就可以吃到又大又香的巧克力啦!”请分析海若的行为。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若的行为反应了她的推理和概括处于具 体形象水平,对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她看到植物的 种子种在土里可以长出苗,借此认为巧克力也可以。】 【案例 1】理论上除法比加法更难掌握,但幼儿能解决“6 个苹果,你与哥哥1人分几个”这样的除 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你认为矛盾吗?试分析之。 【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具有经验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苹果是吃的东西,分东西吃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却是和幼儿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的,而 且也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幼儿能解决“6 个苹果,你与哥哥1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 “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 【案例 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助人为乐”,王老师编了1个小故事并请几个孩子表演,让全班小朋友 看见故事里的哥哥姐姐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的样子。请分析老师的行为。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来理解事物, 教师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把“助人为乐”行动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理解。】 【案例 1】: 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 子呢?”分析明明的话。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表面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儿子。】 【案例 2】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小红,你在干什么? 快看到老师这里来。”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作出分析。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 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度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分散,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 【案例】6 岁的小丽上大班,她妈妈经常表扬小丽在家很省心,因为她可以1边画画,1边吃东西,而且还能1边看小人书、玩积木,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但是,老师却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精 力完成任务,做事情常半途而废,喜欢玩自己的小玩具,做小动作。为什么老师和妈妈的评价会不同? 【妈妈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教师关注的是注意的稳定性,这是注意的两个 不同的品质。】 【案例】爸爸妈妈带着 5 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 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1次数5个、数3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请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 【5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注意不稳定,尤其容易受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动物园的动物是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而数数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小明不会将注意稳定到数数上。】 【案例】津津 4 岁,妈妈用看图识字的 方法 教津津识字,发现不理想,又在白纸上手写汉字,让津津逐个认读,效果依旧不理想,后来她又买来1套无图识字卡片,并采取了激励 措施 :每天认识 10 个字, 就可以得到1 颗星星,起初,津津也很有劲头,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津津失去了兴趣,虽然能认识 200 多 个汉字,但是还是不能独立阅读??请分析津津和妈妈的行为。 【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整体性、形象性、选择性和趣味性。津津的妈妈没有 考虑这些特点,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认字,而且严重违背孩子的兴 趣,还有,儿童不应该是先识字后学习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 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 【案例】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这是什么原因? 请分析之。 【这是由儿童的情绪动机作用决定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儿童愿意学习和活动,学东西比较快,反之,则慢。由于小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直接的、外显的、冲动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对父母的依恋导致其不想上幼儿园,所以当离园的时候,和教师说“再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而早上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1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要说“你好”,是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所以,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 则较晚才学会。】 【案例 1】在幼儿看过的图书中,经常会留下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被孩子用指甲抠破、撕裂或用笔乱涂的痕迹。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思维表面和具体,受“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的刺激,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激发和促进下,幼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案例 2】教师问幼儿:“有两个香蕉,哥哥吃了两个,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回答,却大哭起来: “哥哥吃完了,我吃什么啊?”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 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因为关注到“香蕉没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抑制了认知活动的进行。】 【案例】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象是老师 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作品还差 (实际上上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被告知比较的对象也是幼儿的作品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清用 相关的理论分析之。 【由于幼儿的 自我评价 的水平比较低,具有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还受主观情绪的干扰,不稳定,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的作品1定会比自己的好,受依从性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受教师评价的制约,所以孩子不会独立对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篇3 案例分析:幼儿教育现象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1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 1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1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1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1样吗?”我1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1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反思。
3、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1人拿着1个碗弯着腰装出1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1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2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1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1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1顿,可又仔细想了1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1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1辈子当乞丐。
4、1名6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453627189。而另外1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1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5、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猜你喜欢: 1. 自我心理成长报告范文7篇 2.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3.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4.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5. 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案例。
5、学前儿童心理学案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邓文忠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1只爬得快,另1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1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 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1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案例【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1样的,【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
6、学前儿童牙齿疾病临床案例
病情分析:你好,你的问题比较笼统,学前儿童牙齿大多是乳牙,但也会有1些孩子已经有恒牙萌出。指导意见:常见问题主要还是龋齿,牙外伤,牙龈炎症为主。建议注意口腔卫生,少吃甜食。毕竟现在马上就要换恒牙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对孩子牙齿1生健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