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特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特点有以下几行培察个方面:
1、学前儿童的生长变化速度惊人,学前儿童学习语言能力,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和有顺序的,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
2、学前中返儿童的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学前童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许多认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时期,往档茄往凭知觉认识事物,而不是靠思维,还不能够进行逆向思维。
3、学前儿童社交能力有1定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获得起码的社交能力,他们喜欢讨大人高兴,对成年人在社交行为方面的适当指教往往能做出正面反应,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富有创造力并相互影响。
4、学前儿童的育儿教育,学龄前儿童大脑里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动作等特征对学前儿童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有:(1)时代性和社会性。(2)亲情性和感染性。(3)针对性和随机性。(4)连续性和1贯性。(5)权威性和专制性。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1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家庭教育的矛盾作出了质的规定,从而决定了它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正视其短处和不利因素,以便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并创造条件,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人际关系的亲近性和教育的感染性 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人世间,血亲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看,1般是直系血亲关系,特别是父母与亲生子女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两者也有旁系血亲和拟血亲关系。 即使是旁系血亲关系或拟血亲关系,仍然被社会视为血亲关系。因此1般来说,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正因为这样,家庭教育具有人际关系亲近性的1般特点。
3、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如下:
1、好奇心加强、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在这个阶段父母特别要言传身教,给3-6岁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
2、情绪主导性变化。3-6岁儿童情绪主导性也会有变化,如原来不开心、想吃饭就会出现哭的现象。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
3、注意力变好。3-6岁儿童通过老师引导学会忍耐,注意力逐渐延长,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1段时间,能够克制自己不到处走动,思维也会向着更加复杂的方面发展。家长们要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再发展乐于助人等品质。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意义:
1、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通过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原理,还能更好地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
2、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素质。意识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围绕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开展更多的有效的指导,使孩子成为1个真正的良好人格。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特点有哪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畴,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1种审美教育。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1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美术教育的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1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情感因素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喜欢想象,往往有惊人之作。孩子对美术有1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这里画画,那里画画,喜欢做色彩游戏。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1大特色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身上,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世界。正是儿童的这种特点,使得美术活动成为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满足的重要途径。有心的家长不难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墙上的裂缝看作1只大怪兽,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点亮的小灯,把落叶看作树妈妈的宝宝,他们的色彩也在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让孩子通过美术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用作品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孩子获得1种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在交流情感,又在获得新的情感满足。 (2)是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1种创造教育,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1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 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成人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 儿童的创造性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其制作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孩子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1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主观想象的色彩、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超常规的、独特的表现,蕴涵着孩子天然存在着的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孩子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1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过程,由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感知、审美加工和创作性表达组成。家长正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孩子创造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 (3)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儿童的操作。操作教育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孩子正是在操作中亲身体验某种情感的发展,体验美术活动自身的乐趣,进1步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并用。用多种感官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去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操作教育1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5、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如下:
1、好奇心加强、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在这个阶段父母特别要言传身教,给3-6岁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
2、情绪主导性变化。3-6岁儿童情绪主导性也会有变化,如原来不开心、想吃饭就会出现哭的现象。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
3、注意力变好。3-6岁儿童通过老师引导学会忍耐,注意力逐渐延长,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1段时间,能够克制自己不到处走动,思维也会向着更加复杂的方面发展。家长们要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再发展乐于助人等品质。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意义:
1、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通过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原理,还能更好地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
2、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素质。意识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围绕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开展更多的有效的指导,使孩子成为1个真正的良好人格。
6、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如下:
1、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自愿是游戏的主要特点。儿童每天都在自发地进行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1种享受。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全身心放松,使自己无拘无束的自由活动。儿童也能在自己的操作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极大的愉悦体验。
3、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至关重要。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把各种材料想象成真正的物品,并模仿成人对它们的行为。另外,儿童还可以依靠想象不断变换物体的功能,不断变换人物的角色,不断变换游戏的情节。教师提供给儿童的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在任何游戏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富有趣味性。
4、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1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真实的活动,是虚构与现实的统1。儿童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玩具或游戏材料,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具有明显的虚构性。
5、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游戏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活动。每个游戏都有具体的内容、情节、角色、动作、实际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角色之间还有对话,所有这1切,会不断引起儿童的表象活动。在这些表象的引导之下,儿童的游戏变得兴趣盎然扩展资料: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尤其丰富。这是1个非常积极的效果,很多儿童能在游戏中表现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造,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心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