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阅读题,《父爱》(作者:苏童)阅读题答案。 急!

小学3年级阅读题



1、小学3年级阅读题

第1个是好奇的出神,天上的东西,在水中映射。 第2个是盼望的出神,盼望他们的小船驶向何方,结果又会怎么样。



2、《父爱》(作者:苏童)阅读题答案。 急!

1没搞懂问题。 2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 3拥抱1下父亲,对父亲说1声我爱你,然后才出门。 4采用了情景交融,写的好处就是可以对比我和美国人都是怎样对待父爱的。 5你自己写。



3、小学3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是什么?

你好!!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同1系统中的2个子系统。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点的契合,注重科学的训练,注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果把读写结合起来作为1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进行整合训练,以教材作为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明确读写结合的基本原则。 所谓“读写结合原则”就是要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初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把握住朗读环节,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技巧、方法的教育,达到读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吸收语言,借鉴写作技巧。(2)找准读写的结合点,科学训练。 所谓读写结合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初3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把读写结合的基础知识落实课文。根据训练内容,1般应抓好5个结合点: 1.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字词——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练习。 具体做法为:摘抄积累运用。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作业时做摘抄,或者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1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教材中的每1篇文章都堪称文质兼美,精彩词语比比皆是,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绝好范本。如何充分利用文本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帮助学生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呢?做法是1“读”、2“画”、3“想”、4“写”。读书想要读懂、读透,具体地说是边读、边画、边想、边写。“画”就是教给学生给好词佳句做记号的方法,好的词语用固定的记号做以标注。“想”,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难以理解的词语要想办法弄明白。“写”就是教会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手写同类词、写近反义词,写类似的重叠词或者在作业中抄写。经过1“读”、2“画、”3“想”、4“写”,学生在学习词语过程中读有目的,学有重点,并自觉养成独立、自主思考词义、把握课文重点词汇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带着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便在文章中合理借鉴运用,让他们在“读”中求“学”,在“学”中求“写”。 2.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式——作文中的句式练习或仿写练习。 具体做法为:小练笔。小练笔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时,便可指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训练,达到理解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如教学《故乡》中“雪地捕鸟”的片段,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情节,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其细节描写的好处,总结出它的具体做法,并可创设 “时髦小姐嗑瓜子”、“姐姐买花边与商人的讨价还价”、“鱼鹰捕鱼”、“猫捉老鼠”等情景让学生练笔,体会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1反3,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小练笔作为1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1定的知识,养成1种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3.读课文,理清结构、概括段意——作文中谋篇布局训练。 具体做法是:罗列提纲。议论文教学是初3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写议论文的重要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书来罗列提纲的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议论文的提纲编写大致可分为3个步骤:第1,提出问题;第2,分析问题;第3,解决问题。但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当在“读”字上下功夫。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或观点?怎样去证明问题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什么特点?逐1让学生明白写作议论文的要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后练习中适当的提出1些热门话题或现象让学生自拟详细的提纲,为作文作铺张。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的完整、清晰,在朗读训练中指导学生罗列提纲的同时,教师便可出示“高分低能”、“开卷有益”、“如何对待网络”等热门话题或典型现象,让学生完成其拟写提纲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4.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作文中的选材练习。 具体做法是:归纳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不少同学对此往往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重点不突出。所谓阅读,重点在读,只要读时多下功夫,读后又能认真思考,定能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我们不妨用抓体裁、.抓题目、抓重点段、抓中心句来进行实践。如读《故乡》、《范进中举》,读后要知体裁是小说,那么小说的3要素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哪里?这样表现人物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呢?作者的感情基调怎样?这就需要读后思考,并最终明确归纳出主要内容。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把此当作理解课文的1个必要环节,还应该积极的去探讨这1环节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作文中的选材练习。作文是1种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的练习,离开了语言材料,表情达意、宣事明理就成了空话,也就没有了作文的存在。语言材料只有日积月累,不断地去用笔记、用心记并经常反复地运用方才凑效。归纳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实际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以便在适当之处得以运用,我想“闰土”、“杨2嫂”、“范进”的变化也不失为议论文中的论据材料。在此,教师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完成1些选材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可用哪些材料?以达到读写结合,实现有效性的写作迁移。 5.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作文中多种手法表现内容的练习。 具体做法是:总结写作特色。阅读是写作之本,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被许多人公认的优秀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写作技巧的娴熟,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忽略了归纳写作特色这1环节。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式、语言的特点、写作方式、情节的安排、环境的铺设等方面去探讨课文,去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读《心声》,在朗读之前,我们便可让学生明确朗读任务: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然后归结:作者兼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来表现人物的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创设写作情景“塑造1个记忆深刻的人物”进行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切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科学训练,这才能相得益彰,统筹兼顾。 希望能够帮助你!!!。



4、3年级语文考试的排序题有什么技巧没有?阅读题呢?作文呢?

排序题 最主要的抓住每句话的关键意思去进行理解 。我找了个例子具体说下吧 (5)他心里高兴起来 (4)王继文仔细1看原来是师长 (1)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1簇人影 (3)马上坐着两个人 (6)但是这伙人近了,他却失望了 (2)人影近了,还有1匹马 做题要抓住题目的关键线索 这个题目的关键线索是人影——由远而近。 由远来说 最开始是他看到1簇人影 慢慢的人影近了 他才能看清人影具体是什么 所以他还看到了1匹马 由此可以看到马上有什么东西 这里是两个人 看到人之后 主人公才会仔细去看人是谁 他以为是师长 所以很开心 但是走近了才发现不是 所以才失望 所以 弄清关键线索之后 要了解事情发展的趋势。做题就会得心应手了 阅读题 首先是把题目看1遍,再把每段的意思都搞懂就好了。具体也要举例来说的 我有时间再详细列举吧。



5、人教版小学语文3年级期末练习的8大题阅读理解雕凤凰怎么做

1.给画线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围观者夸奖木匠技艺非凡。 A.十分,极 B.超过1般 C.比较好 正确答案:B 2.给画线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围观的人觉得没多大意思。 A.思想内容 B.意见 C.情趣;趣味 D.心意 正确答案:C 3.结合句子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津津有味( ) A.挖苦 B.索然寡味 C.起飞 正确答案:B 4.结合句子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降落( ) A.索然寡味 B.挖苦 C.起飞 正确答案:C 5.结合句子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称赞( ) A.索然寡味 B.挖苦 C.起飞 正确答案:B 6.结合句子选择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专心致志( ) A.5颜6色 B.聚精会神 C.惭愧 正确答案:B 7.结合句子选择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5彩缤纷( ) A.5颜6色 B.聚精会神 C.惭愧 正确答案:A 8.结合句子选择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羞愧( ) A.5颜6色 B.聚精会神 C.惭愧 正确答案:C 9.给短文加个题目。 答: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雕凤凰 10.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这个故事重点叙述了人们对木匠雕凤凰时和雕成凤凰后的不同议论、反应,揭示了这样的道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事物,不要在没有了解事物的完整的真面目前,就随便发表意见或轻易下结论。 展开。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