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1、中国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导语:做父母可能是全世界最重要、最有难度的职业,尤其是在中国。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中国父母怎样 教育 孩子,欢迎借鉴! 因阶段而变的社教方式 我们对中国社教模式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对于婴儿和年幼儿童(大约六岁以前),父母往往倾向于宽厚甚至溺爱;相反,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却非常严格,甚至严厉约束他们。 对幼小儿童采取宽恕放松的态度是因为,在父母看来,这个年纪的孩子不能明白事理,所以孩子们对自己做错的事不应负责,也不能要求他们的表现符合成年人的期望。 父母还会认为,对婴儿进行训练,不能指望有多少进展,因为婴儿还是需要很好加以照顾的“小动物”。婴儿的需要应毫不迟疑、不受阻碍地得到满足。而母亲好像是天生注定要对孩子的舒适与安全负责,保证喂养好他们,让他们穿好穿暖,免遭危险。他们的断奶与大小便训练总是进行得温和而又缓慢。睡眠时间也没什么严格规定。婴儿或幼儿的生物学上的诸种功能不受僵硬而刻板的时间表约束。人们不重视对婴儿进行独立性训练。总之,婴儿期和幼儿期可以被看作对孩子最为放纵、最为溺爱的阶段。 尽管婴儿及幼儿的口腹之欲一般能得到满足,但对孩子主动或探索性的要求,父母是倾向于反对和阻挠的,尤其在性和攻击性方面。 在孩子的抚养过程中,性的训练是所有各种训练中最为严厉的,比如即使在家里,祖母和母亲会告诫后辈绝对不能不穿衣服。父母对于孩子的性问题有着很高的焦虑。中国人相互之间很少愿意讨论与性相关的问题,尽管母亲和孩子们的关系非常亲切,但这当中对孩子们身体上的关怀与保护,往往超过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关心。所以,宽容、溺爱和身体上的亲近,并不等于关心孩子的真正需要,也不等于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有鲜明的前后对比。年幼时往往受到较少约束;长大后,他们会开始听到“别这样”的训斥,开始感受到来自亲人,尤其是父亲的严厉管教,甚至体罚。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以严厉为主的社教模式使中国人在儿童时期已经备受约束,并少了很多自由和快乐。 简言之,中国社会的社教模式就是∶在儿童“未懂事”、不能承担行为责任的时期,家长侧重的是养而不是教。随着孩子长大,教越来越重要,家长的管教态度与方法也骤变。因此,中国儿童的社教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宽容的婴儿与幼儿期;②严厉的儿童期。 从本质上看,这种后期的严厉管教与父母对孩子未来成就的期望有关。据心理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内地的成就动机已达到颇高的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也发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内地儿童的成就动机就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众所周知,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成就。因此,父母会强调孩子的成就(特别是学习成绩),喜爱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更愿意包容他们的错误,并对其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同样,正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中国儿童长大后才会面临严厉的管教。可悲的是,在这种管教下,中国孩子对于独立的、主动的、探索性的活动失去了勇气。 严厉单向的社教模式 中国的社教模式也以严厉和单向为特色。 在“严父慈母”的传统模式下,父亲在家庭中扮演惩教者的角色。当子女有所要求,而这些要求可能会触犯父怒时,母亲往往是为子女向父亲传情达意的中间人。倘若父母间有纷争,纷争的起源往往是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意见不合:母亲较体恤子女的愿望,而父亲则根据自身原则来考虑;当父亲动怒要笞打子女时,子女会仰赖母亲出面干预。讽刺的是,强化孩子畏惧父亲的人,往往正是母亲。当孩子激怒父亲时,母亲往往成为他的护身符;而孩子做了坏事,母亲也会以“如果你再不听话,看爸爸会怎么重罚”等话来恫吓孩子。 有趣的是,“严父慈母”的模式会使孩子对父母的感受有所差别。通常来讲,母亲比父亲更讨人喜欢。与女孩相比,男孩感受到父母的限制更多些,双亲的约束也更为独断。男孩也会更多地认为父亲使用了严厉的惩罚,因而父亲在他们眼中会是更为严厉的管教者,而母亲则显得更能体谅人。综合起来,父亲与孩子的情感距离大于母亲与孩子的情感距离。这也符合一般的看法:中国儿童与母亲的关系较温馨,而对父亲的观感却是严峻、冷漠和隔膜重重。 中国社教模式认为,教育后辈的关键在于严厉管教。惩罚的方法主要是责骂和体罚,它们一直拥有无可非议的价值,甚至被认为是必需的。未受过父母责打的子女寥寥可数。“棒下出孝子”,这些“孝子”曾经挨了多少顿棒打,实在难以想象!不过这种管教方式是否有用值得怀疑。有研究发现,随和、少用惩罚的父母反而会使儿童有独立性和自信心。 这样严厉的管教导致了中国父母并不关心子女自尊受损的问题。即使是现在,家长在街上打骂行为不妥的子女也并不少见。学校里的体罚虽然减少,而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施行,但仍未绝迹。至于罚学生站、在同学面前羞辱诋侮的情形,还是见怪不怪。 除了不关心自尊心,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就业等重要抉择也有很大影响力。中国人不抗拒长期倚赖父母,例如,即使成年后,子女利用家中关系获得工作是常见的。因此,父母的权威不会因孩子成年而降低。子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服从。 强调服从使得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很难保持双向平等。单向的社教模式要求小家伙只能耳朵听,不能嘴巴说。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难观察到父母吆喝一声“小孩子懂什么”,便可以立刻堵住孩子的口。这种权威方式更是基于对儿童的看法,儿童常被形容为天真无邪,因此他们的小心灵必须受到保护,以免濡染外界不良影响。 此外,儿童也被视为无知,只能被动听取周围成年人的教导,由成年人来灌输道德规条,将儿童的性格拿捏成文化所定的塑形。因此,中国社教模式与下列这些观点有所差异,诸如:儿童与生俱来成长的倾向;鼓励儿童探索周边世界;喜欢儿童自己解决困难;不一定要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意见不一定接纳,但起码也会尊重。